前言:
“省长您太累了,您是一头老黄牛累死在田头,您的病为什么不能换在我们36名农民身上担...”
这是一封署名“36名农民”发来的唁电,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此时最悲伤的心情。
36名农民所悼念的人,便是时任贵州省省长吴亦侠。
年仅55岁的吴亦侠,所有认识他的人,都不敢相信他就这么走了,身体那么健壮,精力那么旺盛,怎么说没就没了呢。
一晃26年过去了,贵州人民时常谈论他,追忆他,时间可以淡忘吴亦侠在人们眼中的身影,但他的形象,随着时间的推移,永远强化在人们心中:他是党的好干部,人民的好公仆。
那么,吴亦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?在贵州,他又有怎样一段故事呢?
吴亦侠,吉林人,1943年出生在贫困家庭,20岁考上吉林农业大学,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,24岁大学毕业,25岁到解放军3016部队农场锻炼。
两年农场锻炼出来,1970-1982年期间,在吉林一个小县城当基层干部,12年时间,做到县委副书记。
1983年-1989年,花了七年时间,从长春市委常委,一路升迁到长春市的一把手,市委书记。
1989年,年仅46岁的吴亦侠,青云直上,担任吉林省委常委,常务副省长。
大家心里有个疑问,吴亦侠是不是爬得太快了,肯定省里、中央有人,在你看了他在担任常务副省长时,做的一些事,以及为官处事的态度,相信你的想法有所改变。
在他担任副省长不久,第二松花江流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灾害,下游大片农田被淹,一些村落面临洪水危险,上游“丰满水库”处于高水位状态,形势十分危急。
省里开了几次会议,都认为放大泄洪量,对为官者来说,这是最稳妥的,然而,对下游已经受灾的群众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这时,吴亦侠站了出来,他一夜未合眼,一整夜在办公室里埋头查阅:松花江流域的水文历史和“丰满水库”的材料。其他官员都猜出来吴亦侠的心思,纷纷都过来劝说:
“亦侠,这是有重大风险的,可要三思而行啊。”
吴亦侠何尝没有慎重考虑过,但一想到老百姓的庄稼,田地,房屋,他于心不忍。
吴亦侠也明白,放大泄洪量,对于自己的职务没有任何风险,如果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务,而让下游的老百姓承受无谓的损失,这样保住了自己的职务又有什么意义?
在会上,他力排众议,拿出全面的准确数据和科学细致的分析,坚持提出“继续控制泄洪量,密切关注雨情汛期”的决策方案,获得大家一致认可。
当一切都雨过天晴后,有人开玩笑说:“如果天公不作美,你的乌纱帽就掉了,”吴亦侠笑着回答:“在我做决策的时候,我已经把它摘下来提在手上了。”
当官当到他这个高度,人们不禁怀疑,难道他不贪?尤其像他这样火速提升爬上来的,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。
在他担任副省长时,分到的房子比较旧,下水道有问题,尤其在夏天,整个房间充满着异味,省里所有人都提议,让办公厅调一下,吴亦侠坚决不同意。
他说,这房子在我之前有人住,也未提出过换房。为什么别人能住我却不能住?再说了,这房子我不住了,换别人住不也是这个条件吗?直到吴亦侠调到北京农业部,他才搬离这个房子。
吴亦侠一直严于律己,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也是那样,自己的亲姐姐是一名小学老师,爱人患重病,生活不能自理,生活十分拮据,她总想让弟弟把自己调到金融机构去,吴亦侠为了打消姐姐这个念头,把自己每个月的工资分一部分资助她。
他曾叮嘱父亲,不要给送礼的人开门,曾让司机开车把地方上给的鲜鱼送回去,逢年过节,同学朋友送给他的礼物,他一律回绝。
儿子出车祸,司机逃逸,当得知是省长的儿子,医院给换单间病房,交警表示对肇事司机严厉处理,司机单位则要双倍补偿,吴亦侠通通回绝了,希望以普通家属对待,不能因为他是副省长,就搞特殊。
有人说,你太较真了,他说,咱不能给党抹黑!
1993年,吴亦侠调到中央农业部担任副部长。三年时间里,他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对农业的发展。
在普通的科研人员眼里,吴亦侠总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,让人心里禁不住涌出一股暖流,跟着这样的领导,踏实!
1996年,吴亦侠被中央派到贵州做省长,所有人都知道,贵州是全国属一属二的贫困省。
刚来贵州上任的第一天,吴亦侠便急着下乡调研,赶巧回来时遇到途中几百辆车堵成了长蛇阵,他来到车流的最前端,看到十几个工人正在修路,便问:“就是为这堵的车吗?”
工人不知他是新来的省长,语气带着讥讽说:“这还用问吗?”吴亦侠并不在意工人对他的态度,和蔼地说:“按理说修路和行车是有矛盾的,可是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,能不能半边修路半边通车,路边少存料少占路,这样便能躲过交通高峰期。”
工人听后,是这个理,便开走了横在路边的拖拉机,道路一下就畅通了。
吴亦侠回到省里,紧急开会,在贵州全省实施“保畅工程”作出重要指示,就这样,贵州的路况交通有了全新面貌。
吴亦侠经常深入偏远贫困山区调研,要知道贵州的山路既多又险,每天,他都要在几百公里的崎岖山路上,或乘车颠簸或徒步前行,访贫问苦,大家都劝他,调研不一定亲自跑。
他却说,一定要亲自看看,只有亲身体验老百姓的疾苦,亲自了解基层,才会有思路,有想法。
有时,吴亦侠问助理,贵州到底怎么发展才能快些呢?他已经很努力了,他仿佛也在问自己。
有一次来到赫章县的一个小山村,吴亦侠走访的一家农户只有年过古稀的老人带着儿子生活,屋子里乌漆嘛黑的,又很潮湿,根本下不起脚。
他摸着进了屋,看着墙角堆的粮食,捧在手里捻了捻,掀开灶台上的锅盖,亲口尝了里面的饭,一下他的眼睛湿润了。
出来后,他掏出200元交到老人手里,让他买一些急用的东西,老人当得知是新来的省长,说什么都不要,吴亦侠紧紧攥起老人的手动情地说:
“我们的工作没做好,您受苦了,请收下这点钱,这是我应该给的。”
每次走访农户,吴亦侠总是气闷闷的,身边的助理劝他工作不要急,要注意身体,他说:
“人民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,百姓生活还那么苦,我怎么能不急。”
吴亦侠对贵州人民倾注了感情的,有着丰富的农业部门工作经验,很快他熟悉了贵州的全面情况,不久,他在全省农业会议上,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,在会的干部都说:
“我们在这里二三十年,知道的还不及吴省长多,想得没他深远,要是吴省长早来几年,该多好啊!”
吴亦侠有个日本朋友神内先生,听说他来贵州工作了,专程从日本到贵州看他,并愿意无偿捐助2亿日元,吴亦侠当即把这笔钱资助给贵州6个贫困山区的农业中专学校办学。
在他的关心下,这个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,为当地贫困地区培养出一批实用型中等农业技术人才。
为了加快贵州的经济发展,为了解决贫困山区的温饱问题,吴亦侠废寝忘食,来贵州仅仅半年时间,他就瘦了6公斤,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,生了病也不及时去看,身体越来越差。
在1998年7月,他的腹部和背部常常剧痛难以入睡,说好的去外地医治,也是一拖再拖,舍不得放下工作。
直到7月15日,才住进了北京医院,再也没有出来。
刚住院时,他在电视得知有些地方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,叮嘱工作人员把他的工资捐献给灾区。
当得知贵州一处铁路涵洞因事故坍塌,吴亦侠十分着急,每天叫工作人员打电话询问修复情况,直到通车为止,他才放下心来。
在他生命弥留之际,吴亦侠找来自己的助理,轻轻握着他的手,久久注视地说:
“贵州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太低了,农民的培训项目一定要抓住,不放手,要叫他们多学几门技术,国际合作扶贫项目对改变贵州的贫困面貌有很大作用,要搞好,别耽误了。”
听着吴省长的临终嘱托,助理早已泪流满面,到死还在想着人民。
许多贵州的干部百姓想来北京看他最后一面,都被吴亦侠劝住了,曾经有一家被他扶持的特困工厂1000多名工人,发来唁电:“我们的好省长,你就这样一去不回了吗?”
结语:
吴亦侠走了,走得那么坦荡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他用生命诠释了,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,什么是人民的公仆!
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活在人民心中,说的就是吴亦侠这样无私为民的共产党人。
若吴亦侠泉下有知,看到如今的贵州,盛世繁华的模样,应该开怀大笑了吧!
参考资料:吴亦侠 百度百科
怀念吴亦侠同志 农村工作通讯
人民公仆吴亦侠 紫光阁
转载请注明来自杭州信岩美容服务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农业部原副部长,贵州省原省长吴亦侠 》